曲靖特色趣闻 首页 > 曲靖特色趣闻
源自新石器时期的富源红紫塘黑陶
2017-08-17 15:15:38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黔交界,素有“云南东大门”之称。富源县地形狭长,地势南高北低,乌蒙山支脉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大小河流沿断裂带顺山而流,山川相间,河谷槽地密布。位于大河乡茨托村的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目前仅有的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文化——莫斯特文化特征的遗址,经对其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4万~10万年间,富源县及滇东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红紫塘位于富源县东南部的块泽河畔,隶属于富源县营上镇迤启村委会,距营上镇4公里,距县城36公里。红紫塘面积0.5平方公里,海拔1652米,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3.8 ℃,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块泽河是富源县的第一大河流,发源于中安镇支锅石村,沿断裂带依山顺流,自西北向东南从富源的腹地流过,一路接纳了两岸的十二条支流,出富源汇入南盘江,最后注入珠江。在红紫塘以上,块泽河以轻快的步伐,告别上游田园诗画般的大河河曲风光;在红紫塘以下蛇形迂回,裹挟万钧之力,将三岔河至块泽河大桥间的层层山峦深切成箱型峡谷,以惊世骇俗的意志勾勒出滇东大峡谷的雄浑、粗犷与壮美。峡谷内悬崖陡峻,水流湍急;谷底巨石横卧,怪异狰狞;两岸峭壁七彩斑斓,红、黄、蓝、绿、青、白、紫,各种色彩浑然天成,如诗如画。 红紫塘地处乌蒙山支脉与块泽河的山间河谷地带,沟壑纵横,群山环绕;四周村落密布,海丹、牛白海、河边、湾子头、俄冲田、坡上、鲁卡、小牛街环绕其间,人口密度较大。 红紫塘及周边地区土壤种类繁多,以红壤、黄棕壤、黄壤、紫色土为主,红紫塘的地名便是因红土、紫土遍布而来。其中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分布较广、储量极大,土质细腻,粘性极强,Al2O3、Fe2O3、CaO、MgO含量高,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是烧制黑陶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原料。 富源县是云南省的主产煤县,全县储煤面积826平方公里,煤炭远景地质储量204.71亿吨,预测储量140.47亿吨,探明储量62.24亿吨,占云南省探明储量的28.12%,居云南省各县市区之首。营上镇是富源的主产煤乡镇之一,为红紫塘黑陶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资源。 一、陶器中的黑陶 制造和使用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新石期时代的原始制陶成型工艺可以归结为手制、模制、轮制三大类型。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三种。模制法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轮制出现在仰韶文化中期,是古代较为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制陶工匠在圆形的木盘(陶轮)上盘筑坯型或修整坯体的口沿,称之为“慢轮修整”。大汶口文化晚期,进一步发展为把陶泥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这种快轮制陶方法,简称“轮制”。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轮制法兴盛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制陶的主要方法,其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密集平行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色调来分,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灰陶出现在一万多年前,红陶出现在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彩陶出现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而黑陶则出现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黑陶出现在彩陶等其他陶器之后,是因为其制作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也由于黑陶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传播区域较小,是一种较为稀少的陶器品种。 黑陶以粘土为胎,经手制成型,在900-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后,采取“熏烟渗碳”技术,让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呈现出古朴自然的深黑色光泽;更因其富含活性炭成分,无论是作为炊具,还是工艺陈列器物,都具有绿色环保、天然无害的优良特性。将黑陶器物摆放在家中,还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黑陶造型端庄凝重,不假修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二、红紫塘黑陶的源流 红紫塘黑陶以块泽河畔优质的五色陶土为原料,模制法手工成型,将陶坯置入双火口地炉、可移动式钟罩窑中,用焦炭为燃料,以900-1000度的高温快速烧成;然后再以松针、木屑封闭焖烧的方法熏烟渗炭着色,让大量的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使陶器呈现出古朴自然的深黑色金属光泽,是一种源自新石器时代较为古老而原始的制陶方法。 红紫塘制作黑陶的历史久远,和其它制陶术一样,是农村原始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农业的补充与衍生。它依托小农经济,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方式;以家族内口传心授、拜师学艺的关系传承技艺;产品以实用器皿为主,走村串寨或在农村集市中售卖与交换。 至于红紫塘黑陶是否是居住在富源的先民们的创造?或者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传入?这些问题已无从考证。据红紫塘老艺人唐金华、杨正清、杨三清、李桥成介绍:“我们老祖的老祖那时就会做,我们的手艺是祖传的。” 从外型上来看,红紫塘黑陶深黑的色彩,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的质地,与从富源、滇东地区、甚至云南范围内大量出土的唐宋时期的陶制火葬罐的色彩和质地极其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云南火葬的习俗和使用火葬罐的历史始于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后来成为南诏大理国,以及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主要葬丧方式,一直持续到清代早期。据康熙《平彝县志》卷二《地理志·风俗之种人》篇记载:“平彝(今富源),古名亦佐,居民多为彝人,亡故时不用棺木,多火葬,以罐装埋。”这与当时整个云南地区的葬丧习俗一致,说明富源红紫塘黑陶的生产历史不会晚于清代,也证明红紫塘黑陶的产品品种和用途,曾经不仅仅局限于现在所生产的日用器皿。 传统的黑陶制作,一家一户即可生产。一间屋子、一架风箱、一张粉碎陶土的碓、几把黄氏箩筛、几个盆,自制一个陶轮,用头发做成刷子,竹制成削刀,就可开工生产。产品质量的好坏,关键是工匠的手艺。 五种颜色的黏土和炭粉按一定比例搭配,加水调和揉制成陶泥、模制成坯;然后是涂釉泥,打磨抛光,晾晒;最后入炉焙烧,松毛上釉,一道道工序结束,黑陶产品就生产出来了。制陶工匠或家人背到集市或走村串寨以物易物兑换粮食。一般是一个砂锅兑换一锅细粮或2—3锅粗粮,足以养家糊口。也有商贩前来定购,贩运到外地销售,趸价是约定俗成“出门就加四”,比如趸买时一元一个,背出去就定价为五元一个。由于受交通条件限制,将陶器用草绳串好,系上背架,完全依靠人背马驮运输。 红紫塘黑陶有一套特别的计量方法来进行陶器计量。以“厘”、“分”为单位,计算陶器的容积,陶器分大小,最小的不说,从五厘(约为1升)、一分(约为5升)、二分(约为10升)到五分(约为25升)。以“钱”为单位来计算陶器的数量及重量,“三厘砂锅”,100个三钱;“五厘砂锅”100个五钱;“一分砂锅”10个一钱。从前有外地商贩到红紫塘来购买陶器,工匠问:“你要买几钱?”商贩不耐烦地回答:“至少也要万把钱吧!”工匠笑着说:“兄弟,你打算好久运完呀!”所以俗话说:“红紫塘的秤大,你力气再大也背不动‘五钱’。”这其中有趣的是,他们错用了质量与体积的单位居然也不见得不和谐。红紫塘砂锅价钱便宜,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销路极广。那时候,人们常说:“红紫塘砂锅,只愁做不出来,不愁卖不出去。” 民国时期,平彝县(今富源)营上乡红紫塘等附近村庄均有土陶生产,以一家一户个体生产为主。1949年后,多以个体或联户生产经营。1959年,富源县组织社办土陶企业——陶器社,产量和产值均有所上升。 1973年,富源县建成瓷厂,除生产传统的黑陶之外,还组织力量生产土瓷碗等日用陶瓷产品,年生产能力达30万件。1976年,富源瓷厂因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差停办。 1978年后,红紫塘土陶户逐渐恢复传统黑陶生产,多属个体经营。1980年后,红紫塘黑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最兴旺时制陶户多达二十余户,从业人员上百人。“红紫塘砂锅”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畅销产品,远销贵州西部、广西北部、云南边境口岸河口等地。 1990年后,受价格便宜、经久耐用的金属制品的冲击,红紫塘黑陶砂锅的销量逐渐萎缩;加之黑陶制作体能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赚钱较少,年青人不愿意继续从事这项祖辈世代相传的营生;再者,营上属于富源县的主产煤区,从事与挖煤相关的职业,找工作容易,赚钱快、挣钱多。至九十年代中期,红紫塘黑陶全部停烧。 红紫塘黑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天然的优质原料、独特的工艺技术、古朴自然的造型和广泛的适用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具,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知名品牌。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没有人烧制,市面上也见不到它的踪影。会做砂锅的老艺人大多已经作古,个别幸存者也已过耄耋之年,举步蹒跚,红紫塘黑陶的古老技艺面临着消亡和失传之危机。 如何抢救性保护这一频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红紫塘黑陶的古老技艺,一直成了当地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 2011年初春,1983年出生,从小在黑陶中耳濡目染的张立稳来到红紫塘,拜在远近闻名的黑陶制作能工巧匠、老艺人唐金华的儿子唐树达的门下学艺,成了知名艺人唐金华的第三代传人。 2013年,“红紫塘黑陶坊”在营上镇小牛街点火烧陶,当一件件古朴自然、泛着金属光泽的黑陶从釉塘里取出来,标志着红紫塘黑陶复烧成功,红紫塘古老的技艺得到传承与弘扬。 张立稳在继承红紫塘黑陶传统古老工艺的基础上,大胆优化工艺技术,将原1米高的台灶式地炉,多件闷烧,改造成平地双火口地炉、钟罩窑单间覆烧,用焦炭代替原来使用块煤或粉煤作燃料,烧成时间由原来的三、四个小时烧一炉(根据器型大小,可装10-20件),提高到8分钟烧制一件,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三、红紫塘黑陶的制作工艺 红紫塘黑陶的制作工艺分为选采原料、泥料加工、搅拌制泥、制坯成型、晾晒打磨、高温烧制、松毛上釉(熏烟渗碳)和出炉修整等八个工序,整个工艺过程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最独具特色的工艺是头发飞水,玉石打磨、高温烧制和松毛取釉,核心的技术是双层陶模翻转成型技术与熏烟渗碳着色技术。 1、选采原料。红紫塘黑陶选取产自红紫塘周围俄冲田、湾子头、小牛街、鲁卡、坡上及大小则勒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五色陶土和精制炭粉为原料。这些原料富含Al2O3、Fe2O3、CaO和MgO,质地细腻,粘性极强,无毒无害,是制陶的天然优质原料。 2、泥料加工。将采选到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五色陶土分别晾晒、干燥;通常用脚碓舂细或木杵、石锤粉碎,现在使用粉碎机粉碎;再用当地的黄氏箩筛或多孔目筛子筛分,分类装袋备用。将制陶原料进行粉碎,有利于烧制时陶坯在受热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便以烧成并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率,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 3、搅拌制泥。按一定比例将加工好的五色陶土粉加精制炭粉做羼和料混匀,以提高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加水搅拌后置于碓窝状圆形泥塘,用一只脚沿顺时针方向踩制(用一只脚踩泥,是为纪念红紫塘黑陶的祖师爷李铁拐,因为他是跛脚),取出放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揉搓,使泥料充分相互混合、匀均分布,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 4、制坯成型。红紫塘黑陶的制作采用双层陶模翻转成型技术,是黑陶制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制坯成型又可分为内模成型、水飞釉泥、麻绳镇口、外模造型、泥条盘口、上系修饰等工艺工序。 内模成型:根据所做器物的型号,按相应标准用称称定量的陶泥,先将陶泥手工团制成圆球,在慢轮上撒上用于隔离的干粉,用手掌将陶泥球拍达成圆形泥片,再在泥片上匀均地撒上隔离的干粉;然后在陶制内模上撒上隔离的干粉,放置在泥片中间,然后一手抄底连同陶模一齐翻转过来,置于陶轮中央,校正为同心圆。工匠一手扶边,边拍打边旋转慢轮,旋压成型;另一手拍打底部,突出轮廓。内模成型是双层陶模翻转成型工艺的第一步。 水飞釉泥:在成型的陶坯胎体上,用人的头发制作的毛刷匀均涂上用由单一蜡质矿土调成的土釉,一手加快陶轮旋转速度,一手执型刀修整泥面,并让坯体厚薄均匀,同时用型刀将因坯体干湿不均、气孔吸水产生的气泡戳破,继续修整,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直到光滑莹润,成为陶器的外壁。上釉还可防止陶器渗水和减少由于收缩所造成的开裂,同时也成了一种装饰风格。 麻绳镇口:用细麻绳系住公模下部即陶坯上口,镇口,防止变形。 外模造型:在陶轮上置一圆形草垫圈,将平底灰盆放置在草垫圈上,调整为同心圆;将灰盆中的煤渣灰造出砂型成为外陶模,再将做好了外表面的陶坯连同陶模一起翻转,嵌入外陶模,同时取出内陶模。用毛刷蘸土釉修光内壁,执板、提筒,将坯体拉高拉薄,用竹片修饰平整;再用球磨锤就着陶轮的转动旋压修整坯体内壁,使其光润。最后用割线将坯体上部多余的泥料切掉,将裁切口用泥浆黏合完整,即完成陶器的初步造型。 泥条盘口:用称称适量的泥料,在木板上用手将泥料搓成圆形泥条,再压制成扁平泥条;将陶坯置于陶轮上,定中找到同心圆,再用瓷片旋压修饰内壁,使其紧密光滑;右手持泥条顺时针挤压泥条,左手掌护在器壁外与右手配合挤压转动陶轮,将泥条盘压在陶坯沿口上;直筒、提筒,拔高和扩大陶坯;挤压收口,做出外翻的折沿;水飞釉泥,球磨内壁;用玻璃线切除多余的泥料,然后用竹刀将沿口修饰整齐。 上系修饰:碾泥成条,按压扁平;切成两段长短一致的泥条,沿中线对称安装在两则,用毛刷蘸水修饰光洁,即完成了陶器的成型。然后用细线将陶器从陶轮上割下晾晒。 陶器器盖的制作采用泥片加泥条盘筑的方法,是一种从泥条盘筑法向快轮拉坯成型之间的过渡技术。陶工将泥团置于陶轮上,将其拍打成饼状,用刮板抹平;然后用等长的钢丝十字交叉定中定边,用竹刀切去外沿的多余泥料,再将在木板上搓揉好的泥条围边,用手指挤压紧密;接着快速转动陶轮,毛发飞水,润滑修饰,同时用手指修边,使之圆润光滑;最后定中安钮。 陶器的修整主要是用人的头发制成的毛刷、竹子制作的竹刀、木制的刮板和购买的小铲刀。 5、晾晒打磨。晾晒过程采取晒干、阴干或烘干均可。在陶坯尚未干透时,均匀地涂上一层土釉,然后用玉石内外精心打磨一遍,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所以烧成后,黑陶表面熠熠发亮。陶器制作完成,在彻底晒干后择吉日烧制。 6、高温烧制。红紫塘黑陶的烧制采用双火口地炉、可移动式钟罩窑快速烧成技术。地炉是在地下掘出炉体及通风道,在炉侧接上鼓风机(旧时为风箱),用碎陶片或耐火砖砌筑炉膛。烧陶时先在炉口四周堆上碎煤灰或小炭屑,用木屑引燃后,再在炉口堆上煤块或小块焦炭。将要烧制的生坯先后放在两个火口上,用陶制可移动式钟罩窑罩在已达到温度的陶坯上进行覆烧。由于鼓风机的作用,煤炭燃烧得很猛烈,八分钟左右的时间,从钟罩上部的观察孔可以看到窑内的陶坯已由樱红变为橘红,此时陶坯温度达到900-1000℃,已经烧成。陶工随即用长竿挑起钟罩罩在另一火口已发红的陶坯上,开始烧制下一件陶器;将已烧好的陶器挑出,放进上釉池,进入上釉工序。由于烧成的速度很快,熟练的陶工每天可以完成上百件陶器的烧制。 7、松毛取釉(熏烟渗炭着色)。在地炉后侧靠墙的地方有一浅浅的圆形上釉池,池中铺一层松针或木屑,陶工将已烧制好的高温陶坯用长竿从炉口挑入池中,口沿朝下覆置,当正在通红的高温陶坯接触到池中的松针或木屑,池中立刻燃起熊熊的大火,陶工在陶坯上再加一些松针或木屑,迅速用靠墙而立的大铁锅罩住,将松针或木屑燃起的大火收于锅内焖烧。由于缺氧,锅内的松针或木屑只能暗燃。陶工把这个还原的过程称为“取釉”,大铁锅称做“龛锅”。经过熏烟渗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陶器呈现出深黑色的金属光泽。 8、出炉修整。待到烟雾渐小,打开大铁锅,将已着色的陶器用火钳取出,降温后用棕刷清除陶器上的余炭和灰尘,一件古朴自然的黑陶就烧制完成了。从高温烧制到上釉结束,一次烧成前后大约需要15分钟。 红紫塘黑陶的主要器形有砂锅、盆、罐、盘、杯、壶等,其中以砂锅最为出名,是一种古老、传统、普遍的烹制食物的陶制炊具,具有抗腐蚀、不氧化、不变色、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存储食物不变质的优良特性。使用红紫塘黑陶烹制食物,可煨、可炖、可煮、可烧,能充分保持食物的营养成份和鲜美味道,具有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 红紫塘黑陶选用当地高山峡谷间富含硅、铁、镁、钙、钾等元素的天然优质陶土为原料,秉承古老的手工模制制陶工艺,以焦炭为原料古法高温快速烧制,用松针或木屑熏烟渗炭技术着色,使陶器中富含丰富的活性炭,保证了陶器的绿色环保、天然生态、无毒无害。 源自新石器时期的富源红紫塘黑陶,以其古朴端庄的造型,不假修饰的天然本色,广泛的实用价值,一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更以其生态环保、原始古朴的特性成为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生活的必备佳品。
 
上一条: 这是第一条了哦 下一条: 云南罗平:古法榨油,追忆历史的清香
返回
非诚勿扰 | 虚假事项自担责 | 本网站第三方收付款 | 本网站QQ3535944494 QQ3026373415 | 本网站备用QQ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碧桂园  电话:020-84581863  邮箱:2608682019@qq.com  QQ:2608682019
Copyright © 2015-2016 广州宝金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粤ICP备16106313号 技术支持:广州网站建设[睿思设计]

客户服务热线

(8620)34704725

在线客服